当人类马拉松运动员配资陪数
与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跑者”
站在同一个赛道、
同一时间起跑……
注意啦
这不是科幻大片
而是即将开赛的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
天工、夸父、轩辕、逐日、神农……
展开剩余94%当拥有着中国风名字的人形机器人战队
奔跑在北京亦庄泡桐大道
科技与人文将实现完美融合
4月19日7时30分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
将鸣枪开赛
近20支机器人“跑团”
在全程超21公里的赛道上展开角逐
这些问题
相信你一定好奇
↓↓↓
参赛的人形机器人“跑团”,都是什么来头?
记者了解到,共有近20支人形机器人“跑团”参加本次比赛,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的机器人,也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企业的机器人。
从哪儿起跑、终点在哪儿?
机器人们是“单打独斗”吗?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4月19日上午7点半,人形机器人“跑团”将从起点位置南海子公园起跑,途经泡桐大道、文博大桥等风景优美的亦庄打卡点。同时,赛道沿线还有京东、京东方等国内外企业代表,本次比赛的终点位于北京经开区国家信创园。“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道沿线非常精彩,既体现了人文赛道的美丽景色,也体现了科技和产业的特色。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道和人的半程马拉松赛道并行,两个赛道同时举行。”
在赛程安排方面,梁靓介绍,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的比拼,“机器人的后面还有工程师、机器人操控员、领队等。因此在赛道上,我们会看到不同型号的机器人,同时还有配合机器人奔跑的领队、操作手、工程师,他们组成团队在赛道上一起奔跑。本次比赛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人和机器人共同奔跑,也象征着科技、产业融入人类生产、生活中。”
机器人能跑多久?在哪儿换电池?
在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中,机器人能跑多久十分受关注。对此,梁靓表示,本次比赛是对机器人技术和综合交叉技术融合集成的比拼,其中包括动力电池、关节耐热性、通信保障、材料等的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对参赛领队、工程师的一次挑战。在比赛过程中,设置有多个“补给站”,供机器人更换电池,以更好完赛。他同时坦言,本次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每个赛队也是第一次参赛,“机器人在比赛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不稳定的情况,希望大家以包容和容错的心态来看待这场比赛。我们有一个理念: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跑上真实的赛道,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4月9日,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参加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21公里半程马拉松的参赛团队在紧张备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近日
新京报记者还探访了
人形机器人“跑团”大本营
多次采访人形机器人“跑团”
揭秘机器人训练、比赛背后的故事
一起来看
↓↓↓
━━━━━
记者探营:
人形机器人在训练场住“单间”
提前测试“热身”
4月9日,记者探访人形机器人“跑团”大本营,这里不仅有机器人“单间”宿舍,还有与正式赛道类似的训练场。当天晚上,机器人们还进行了排位赛,这也是官方组织的比赛前的首个测试赛。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排位赛举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人形机器人在训练场住“单间”
4月9日,记者来到北京智慧电竞中心探营,这里是人形机器人半马“跑团”的大本营,也是比赛前机器人“跑团”的训练场。宽阔的场地上,几顶白色的泡泡状透明帐篷是机器人的充电区,每个帐篷外,还配有装满水的大水桶。比赛组织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机器人配有锂电池,不适合室内充电,因此这些白色帐篷便成了机器人的“补给站”。
北京智慧电竞中心的道路为沥青混凝土路,不仅有直道、弯道、小坡,还有井盖等,与半马比赛赛道路况基本一致,因此这里非常适合机器人在赛前开展适应性训练。记者在采访时,不少机器人在操作员的带领下低速跑步,为比赛“热身”。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的“夸父”机器人体型较大,跑起步来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显得铿锵有力。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夸父”机器人身高1.7米、体重55公斤。跑起步来发出咚咚咚的声音,显得铿锵有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参加本次比赛的机器人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它们在“大本营”住上了“单间”。每个“单间”门上贴着“跑团”的名称,机器人的房间宽敞,它们除了在这里“休息”,也可以进行系统调试。机器人“跑团”的其他成员,比如工程师、操作员、领跑员均住在机器人“单间”楼上,这样方便团队开展训练。
▲4月9日,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工作人员在展示一款“吒吒”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北京智慧电竞中心作为赛前训练场,与实际比赛道路有何区别?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介绍,马拉松赛道只是比赛的一个环节,它同时也是机器人测试和验证的平台。机器人在真实道路上奔跑将面临更多挑战,比如大风、道路通信信号的挑战,以及机器人和运动员的互动挑战,等等。训练场模拟了赛道的情况,但与真实赛道还有差距,“所以训练只是一个过程,机器人走上真实的马拉松赛道,它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成测试、验证的过程。”
同时,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展示平台,各种型号、样式、身高、尺寸、体重的机器人同场竞技。机器人的“技能”也各有千秋,有的奔跑能力强,有的可以语音互动,还有的是“帅哥”“美女”。梁靓说:“尽管机器人各有不同,在赛道上成绩有优劣,但它们在未来产业和应用方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排位赛上,各种型号、样式的机器人同场竞技。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排位赛上机器人“跑者”激烈角逐
4月9日晚上10点半,机器人“跑团”于朦胧月色中在南海子公园集结,它们将开启排位赛,同时也是官方的首次测试。按照测试规则,机器人按照此前的跑步成绩确定出发顺序,“天工”第一个出发。在出发准备区,形态各异的机器人如同一位位矫健的跑者跃跃欲试。除了像“天工”“行者”这样的大个头机器人,还有些个头不高、但行动灵活的小个头机器人,比如“旋风小子队”的“N2”机器人。该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介绍,“N2”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N2’身高不高,带来的问题是腿短,但是它的优势是稳定,我们相信N2在比赛中会有稳定的发挥。”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在出发准备区,媒体在拍摄“N2”机器人。这是松延动力派出的机器人。“N2”机器人个子不高,只有1.2米,被称为“小朋友”。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出发准备区的靠后位置,身高只有75厘米、体重10公斤的“小巨人”十分可爱,它的研发者是北京科技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器人创新团队负责人邱钊鹏和学生们。虽然身高不足1米,但邱钊鹏给机器人取名“小巨人”非常合适,“虽然我们个头小,但是我们也要在人形机器人半马这样的大舞台展示自己,所以把这个自研机器人取名‘小巨人’。”“小巨人”穿着湛蓝色的中式外套,身后还背着一个方方正正的小包袱,国风气十足。邱钊鹏告诉记者,“小巨人”的这身行头也十分讲究,是该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老师量身定制,小包袱代表着机器人的能量库,象征着为机器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能量。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小巨人”机器人向媒体朋友展示自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晚上11时许,一声令下,排位赛正式拉开战幕。“天工”率先出发,只见它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两名领跑员的带领下跑上赛道,观众们纷纷给它打气,“加油,天工!”从速度上来看,“天工”大步流星,人群中不时发出“跑得真快”的赞叹。
▲4月9日,排位赛开始,“天工”在奔跑中。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天工”在室内测试的平均配速大概在10千米/小时,最高能达到12千米/小时。但是为了更加稳定地参加比赛,跑完半马全程,工程师们将“天工”的配速降至7千米-8千米/小时。
随后,“行者”“N2”“小巨人”等机器人陆续出发。小短腿儿“N2”步频快,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小巨人”速度一般,但胜在稳健;“行者”出发时步态平稳,但没跑几步,出现一个踉跄,观众们纷纷为它鼓掌打气,“加油,跑起来。”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小短腿儿“N2”步频快,赢得观众阵阵掌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本次排位赛赛道长5千米,在2.5千米处设有一个“补给站”,用于给机器人更换电池。
━━━━━
揭秘人形机器人“跑者”的成长:
大小脑更聪明,身体行动更稳健
在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机器人们将各显神通,无论是通过操作员遥控,还是“看”着领航员身上的信号装置,它们将以稳定、稳健的方式完成这次世界上首届人形机器人半马。近日,新京报记者多次采访人形机器人“跑团”,揭秘机器人训练、比赛后面的故事。
▲4月9日,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参加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21公里半程马拉松的参赛团队在紧张备赛。图为钢宝队工作人员在介绍美女机器人“幻幻”。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揭秘1
机器人赛前做了哪些“功课”?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参赛选手“天工”是“跑团”的明星机器人之一,在去年的亦庄半程马拉松上,天工在起点和终点,为选手“加油打气”,成为当天赛事的一大亮点。
在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半马上,“天工”再次亮相,今年的对手实力不容小觑,“天工”要想取得理想成绩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让大、小脑更加聪明。
“天工队”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人形机器人跑半程马拉松需要在具身智能大、小脑和本体等多个层面进行准备。今年,在具身智能大、小脑层面,“天工”基于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慧思开物”通用具身智能平台不断优化。
在提高运动速度方面,研发团队在仿真环境中不断训练“天工”,探索关节力矩和转速的峰值边界,以提高运动速度。在不断的训练中,“天工”也更加聪明,比如在运动时的稳定性方面,“天工”在运动过程中对自身状态和环境状态的判断更加准确,这样它可以根据自身状态及时调整步伐,确保运行稳定。
此外,“天工”还能很好地适应运行时的地形,例如转弯、崎岖路面、斜坡等,这些都是机器人稳定性的表现。在尽量提高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快速性的同时,研发团队还提高了机器人的拟人性,通过加入人体数据训练让机器人的跑姿尽量拟人、自然。
▲4月9日晚,南海子公园,“天工”在奔跑中。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郭宜劼介绍,在机器人的本体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基于天工Ultra平台,针对半程马拉松场景不断进行调试和优化,以解决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稳定性以及长续航问题,“我们对机器人本体进行结构减重和结构优化,寻找重量与刚度之间的平衡点。另外,在跑步过程中,机器人的腿和脚会不断与地面发生高频震动,因此创新中心对机器人腿部进行针对性的刚柔耦合设计,以减少冲击,提高长时间奔跑的稳定性。”
此外,工程师们提升了机器人的关节导热技术和风冷散热技术,使机器人可以保持21公里长时间跑步。目前,“天工”峰值速度达到每小时12公里,本次比赛计划以每小时7-8公里的配速进行。
人形机器人“N2”是体育健将,它能行走、奔跑,会舞蹈、单脚跳等。不过,在备战马拉松的过程中,“N2”也遇到不少难题,比如遭遇井盖。“旋风小子队”算法工程师覃帮羽举例说,马路上的井盖有深有浅,机器人从路面走到井盖上时,需要做好平衡,身体才不会摔倒。这些都是需要攻克的难点。
记者注意到,不少参赛的机器人都穿了运动鞋,“N2”穿的是一双童鞋,让它显得更加呆萌可爱。覃帮羽说,给机器人穿鞋并不是为了让它更像人类,而是为了保护双足和关节。原来,机器人的双足坚硬,与地面接触更是“硬碰硬”,因此为机器人穿鞋一方面可以减缓双足的磨损,另外也可以缓震,从而减轻走路、跑步时对膝盖关节等部位的损伤。
▲参加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21公里半程马拉松的参赛团队在紧张备赛,图为穿运动鞋的人形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揭秘2
人形机器人如何跑起来?
在今年的比赛上,机器人们并不是“一个人”的比拼,而是一个团队的较量。也就是说,除了机器人,赛道上还有领跑员、操作员、工程师等“选手”,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比赛队伍。
从跑步方式来看,为了让机器人在赛场上有更加稳定的发挥,有的参赛队通过操作员遥控机器人跑步,还有的参赛队通过半自主导航让机器人稳定地完赛,“天工”用的正是这种方式。也就是说,“天工”在奔跑时,前面3-5米有一位领航员,他身上背着小巧的信号发射器,“天工”通过跟随和导航的方式完赛。“天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天工”也会更聪明,全程不跟随领航员,自主从A点跑到B点,像人类一样完成半马。
在4月9日晚上的测试赛上,记者见到“天工”的领航员贾宁。领跑时,他身上穿着背心,在背心的腰部位置有一个醒目的亮点,“天工”“看”着这个亮点一路奔跑。在奔跑过程中,贾宁在位于“天工”前方3-5米的位置匀速奔跑。在赛道上,贾宁与“天工”像一对熟稔的老朋友,步幅、步频都得非常接近。
▲4月9日23时许,“天工”迈着稳健的步伐,在两名领跑员的带领下跑上赛道。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贾宁说,搭档“天工”是一段奇妙的体验。大约在两个月前的一天,马拉松爱好者贾宁在朋友的推荐下见到了“天工”,他的任务是陪伴“天工”,让它跑得更好。“我的速度是每小时14公里,‘天工’在赛道上的速度是每小时8公里。所以,作为它的领跑员,我要做的就是跟它磨合。”
刚开始,人机之间磨合得并不完美,“天工”有些晃悠,在工程师的不断调试中,“天工”逐渐健步如飞。贾宁也不断地调整状态,不能忽快忽慢,让“天工”慢慢学习,匀速地把速度提上去。
领航的这两个多月里,贾宁越来越觉得身后的这个机器人跑得更加轻盈,“就跟人一样,他在我身后,我能感觉到它更加稳定。未来,机器人一定会比人跑得快,这只是时间问题。”
揭秘3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意义何在?
如今,不少人形机器人已经在工厂“上岗”,医院、养老院也有它们的身影。从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看,参加马拉松并不是它们真正的用武之地。对此,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表示,马拉松是挑战人身体的极限,也是一场身体素质的耐力比拼,而机器人赛道象征着科技和产业的融合。这一次的半程马拉松并不是以终点为目标,它更是一个起点。“机器人的比赛不仅仅是单个机器人的比拼,它还有后面的工程师、操控员、领队等,所以是一个团队的比赛。在机器人赛道上会看到不同型号、不同赛队的机器人,同时还有配合它的团队,一起奔跑。”
梁靓说,人和机器人共同比赛,象征着科技和产业融入人类的生活中。这次赛事对机器人的挑战也是巨大的,需要它和生活道路环境相匹配,所以这一比赛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宜劼认为,机器人马拉松比赛可以让大众直观地感受到机器人现有技术的发展,“这次是机器人和运动员一起参加半程马拉松,而以往大家看到机器人的进展可能难以直观感受。这次人形机器人要完成21公里的跑步,大家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人形机器人技术的进展程度。”
另外,他认为,机器人技术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通过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牵引着机器人技术企业提高机器人本体的可靠性,以及在长距离移动时的稳定性,“如果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那么未来,人形机器人可以更好地服务长距离巡检、特种场景作业,最终走进家庭,服务人类。”
↓↓↓初级报名↓↓↓
↓↓↓中级报名↓↓↓
↓↓↓初级+中级双证联报↓↓↓
↓↓↓高级报名↓↓↓
专业名师授课
更加深入的理论
更加实用的知识
国内唯一的
国家级
儿童青少年体适能证书
持证上岗首选
1 8 8—3 1 1 8—3 2 1 3
生态研究
燕行说道
媒界评论
体教前沿
生态瞭望
燕行书屋
健身家园
政策公告
生态融合
燕行视角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配资陪数,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
发布于:河北省Powered by 股票在线配资平台_配资在线股票公司_在线股票配资排名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